
沂蒙山小调在这里诞生,红歌里谱写乡村振兴齐鲁样板
“人人那个都说哎,沂蒙山好,沂蒙那个山上哎,好风光······”一首《沂蒙山小调》唱响了沂蒙山这座革命圣地,唱红了沂蒙山的好风光。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,创作于沂蒙山腹地的白石屋村。
接下来,一起走进白石屋,重温《沂蒙山小调》,感受红歌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。

传统村落如何发展?
激活沂蒙精神内核

如今的白石屋,仍有动听的小调萦绕在青山绿水间
白石屋村位于沂蒙山区的费县马头崖乡,分上白石屋、下白石屋两个自然村。西、北、南三面环山,形成了一个“簸箕”状的山坳,村子就坐落在北面的山坡上,极为隐蔽和幽静。当年,正是在这种隐蔽而幽静的环境中,年轻的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团员创作谱写了经典歌曲《沂蒙山小调》。
白石屋村如何发展?当地政府意识到,最好的方式是通过“形”的塑造,来激活“魂”的部分。沂蒙精神,就是白石屋村发展的“魂”。
利用红色文化,突出沂蒙精神,打造沂蒙山银座天蒙旅游区。天蒙山旅游区依托沂蒙山小调诞生地,以恢复1940年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在此生活时期的村落场景为核心,建成了沂蒙山小调活态博物馆。打造了“沂蒙人家”“沂蒙物产”“沂蒙风俗”“沂蒙声音”“沂蒙美食”“沂蒙历史”“沂蒙精神”“沂蒙山小调诞生记”八个沂蒙主题院落。同时,为游客提供食、住、娱、购等服务,通过民宿、商业街带动居民就业,推动白石屋村经济发展。
除了基础旅游设施外,360°全景索道,望海楼、玉皇宫、塔山玻璃观景平台等景点相继开放;已建成的高山无障碍游步道,让残障人士和老年人实现了坐着轮椅游天蒙的梦想。

天蒙山景区“红飘带主题雕塑”景观
如今,来自全国各地的旅客熙熙攘攘地来到此地,观赏着山上的美景,河里的清泉,感受沂蒙人在改革开放的几十年里,逐渐摆脱贫困,奔向小康的安宁。望得见的绿水青山,变成了摸得着的金山银山。

《沂蒙山小调》映照下
沂蒙精神源远流长
出生于1952年的宋守莲,是《沂蒙山小调》第三代传唱人,出生地离《沂蒙山小调》诞生地只有十几里的路。宋守莲说,在儿童时代,自己学会的第一首歌就是《沂蒙山小调》,到现在已经唱了50多年了。这首歌不仅一直激励着她始终不忘传承弘扬沂蒙精神,也唱红了沂蒙的青山绿水。
而《沂蒙山小调》,也将一代代传唱下去,传承好红色的基因和血脉······

出生于1952年的宋守莲,是《沂蒙山小调》第三代传唱人
齐鲁网·闪电新闻综合报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