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小皮球,架脚踢,马兰开花二十一,二五六,二五七,二八二九三十一。”这首年代久远的歌谣,伴随了很多人的童年。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,歌谣中的马兰花确有此花。
在“死亡之海”新疆罗布泊无人区,零星分布着一种顽强的花,叫马兰;隐藏在罗布泊的大漠深处,曾有一个在地图上都找不到的神秘地方,也叫马兰,它正是中国核武器的摇篮——新疆马兰基地。
1964年10月16日,这片神秘的荒原沸腾了。
近日,从马兰长大的侯荣、侯燕姐妹带着家里三代人唯一的全家福亮相山东卫视《传家宝里的新中国》,讲述了他们在马兰基地生活的故事。

马兰
罗布泊几代人的家园
在马兰,早期的人们都自称是“马兰村”的人。这个村里的“村长”是将军,“村民”是军人、科学家、教师……
侯荣说,她的父亲侯启崑1947年当兵,参加过吉林战役、平津战役等多场战役。1959年,她的父亲从朝鲜战场返回后,就没再回过家,直奔到新疆这个神秘的地方。
成立初期的马兰基地是一个保密单位。直到1962年,侯荣突然接到了父亲的来信,她们才知道父亲在马兰,可以接家属过去了。侯荣的母亲拎了一个小包袱,就带着姐妹俩坐火车去了。
“过了兰州后,基本什么都看不见了,越走越荒凉。”坐了几天火车,她们抵达了大河沿车站。站外一片戈壁,没有一棵树,但侯燕至今清晰地记得,当时妈妈很坚定地对姐妹俩说:“我们去找你爸爸。”
初期的马兰人都住在地窖、帐篷里。“挖个坑,上面盖了一些土,房顶的中间放一块玻璃,隔两天再打开玻璃,透透光。”侯荣说,“冬天的时候地窖特别冷,夏天特别热,条件非常艰苦。”
在马兰,科学家、工作人员能吃上一顿烤土豆,就算是吃到最好的饭了。“爷爷到了马兰后,看到我母亲太辛苦了,就想帮帮我母亲。”侯荣说,“父亲工作繁忙,母亲一人照顾一家五个孩子,还要参加集体工作。爷爷到马兰后,因为有磨香油的老手艺,就在当地香油坊里磨香油,从此一直留在了马兰。”回忆起爷爷,侯燕至今非常自豪:“我们那很多人都吃过我爷爷做的香油。”
侯荣的传家宝就是当时拍摄的一张有爷爷、父亲、母亲和五个兄弟姐妹的全家福,这是他们一家三代人唯一的全家福。马兰,这个曾在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从此成了罗布泊几代人的家园。大量的军人和科技人员,从四面八方云集戈壁滩,他们挖地窖、打土坯、吃干菜、喝苦水,用人力和意志改造着这里的一切。

一代代马兰人把功绩书写在大漠中
1964年10月16日,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。这片神秘的荒原一时间沸腾了。
对于马兰基地上的人们来说,1964年那一声来自东方的巨响,只是他们在罗布泊荒原辉煌奋斗历史的开端。
1967年6月17日,我国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。当年《人民日报》发出令人振奋的消息后,无数中国人为之欢呼雀跃,热泪奔涌!
“当时我们还是孩子,没有感觉到害怕,但是我们的大人应该非常紧张。”侯荣说,“当时每家的孩子们都被安排到防空洞里。”到氢弹爆炸的时候,留给侯燕印象最深的是兴奋:“当时就看着新闻播我们这里了,人们街头巷尾谈论的是我们父亲这代人做出来的。”回忆起那段时光,激动和自豪依旧洋溢在侯燕脸上。
侯荣说,他们家五代里有11位军人都在马兰生活工作过。在一代代马兰人前赴后继的努力下,马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虽然侯荣姐妹和母亲已定居济南,很久没有回去了,但提起马兰的变化,她们都非常激动。“马兰现在已经变成了一座现代化的小城市,不管生活还是工作,条件都相当好。”
让家国情怀薪火相传
从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1996年我国宣布暂停核试验,这片土地见证了一批批科技人员无畏艰难的创新和热血。一代代马兰人把功绩书写在大漠中,这片土地的光荣属于祖国,也属于他们。
新中国成立70年来,我国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为我国国防和科学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。我们独立自主研制成功了原子弹、氢弹、核潜艇,支撑起了中华民族自立的脊梁,铸就了共和国坚强的核盾牌。从“东方红”跃然于世到“墨子号”飞向太空,从“两弹一星”横空出世到北斗系统服务全球、“嫦娥四号”传回世界上第一张月背影像图……
历史不会忘记,老一辈们用生命与激情拥抱的国家使命;人民不会忘记,他们薪火相传的家国情怀!
来源:齐鲁网
发稿时间:2019-10-12 21:4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