齐鲁网·闪电新闻7月25日讯 7月25日,滨州市政府新闻办举行 “深化产业融合 赋能乡村振兴”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——沾化区专场,邀请沾化区委副书记陈玉娟,沾化区政协党组成员、副主席、沾化冬枣产业发展中心党组书记、主任刘登枝,沾化区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、局长、乡村振兴局局长王景龙,沾化区下洼镇党委书记魏书柱,介绍沾化区乡村振兴相关情况,并回答记者提问。
陈玉娟介绍, 沾化冬枣历经30多年的发展,创造了从56株“庭院枣树”到30万亩“冬枣园林”的鲜果神话,沾化冬枣产业由小到大,由弱变强,逐步发展成为沾化区最具特色、最具优势、富民强区的支柱产业,长成了带动共同富裕的“富民林”,形成了六大优势。
产地优。沾化区属暖温带季风气候,又受沿海气候影响,四季分明,光照充足,全年无霜期212天左右,降雨量年平均545毫米,土壤属滨海盐化潮土,含盐量在千分之三以内,矿物营养成分十分丰富,特殊的地理位置、适宜的沿海气候,造就了沾化冬枣这一神奇果品。
科技新。依托“沾化冬枣产业技术研究院”省级研发平台、“博士后科研工作站”国家级研发平台,进行“原生代提纯复壮、优势品种的推广、新品种的研发”,良种培育技术处于世界前沿。建设冬暖棚、棉被延熟棚、钢架春棚、普通防雨棚、智能阳光温室5种冬枣大棚,示范推广设施栽培技术,实现亚周年供应转变。推行全自动化智能管理技术、设施栽培技术,沾化冬枣持续采摘期可达5个月。
品质好。沾化冬枣皮薄肉脆,细嫩多汁,营养丰富,含有天门冬氨酸、苏氨酸等19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,含糖量达25%—39%;含A、B、C、P等多种维生素,每100克果肉维生素C含量350毫克,有“活维生素丸”之美誉,成为享誉全国的山东印象符号,荣获省长质量奖提名奖,是山东省第一个国家原产地域保护产品。
标准高。坚持冬枣标准化生产,编制《沾化冬枣标准化生产技术管理规范》《沾化冬枣建园、栽植技术规程》等7项地方和团体标准,冬枣生产全过程实现标准化管理。实施“1×4”“1.5×4”“2×4”三种栽培模式试验,推行机械化和智能化管理,打造省力化栽培模式示范点。
链条全。冬枣产业由最初的种植逐步形成集生产、销售、研发、物流、加工、电商和旅游于一体的产业集群。全区涉枣企业达30余家,研发推出枣花蜜、枣芽茶、冬枣糕点等深加工产品10余种,2022年,网络销售占比超50%。
品牌靓。创新设计“沾冬2号”品牌新形象LOGO——“一枣一世界”,推出了十几款不同的包装,在重点城市进行宣传推介,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。沾化冬枣成功入选世界军人运动会直供水果,荣获第二十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,2020年通过农业农村部“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地理标志”登记保护,品牌价值56.11亿元,位列第57位,枣类第一,2023年3月,沾化冬枣成功入选首批“好品山东”品牌名单。
近年来,沾化区委、区政府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,聚焦沾化冬枣产业,全面推进设施农业建设、品种改良、示范园打造、品牌创建、链条延伸等各项重点工作,以产业振兴带动人才、文化、生态、组织全面振兴,着力打造乡村振兴的沾化样板。
产业发展更加兴旺。大力实施“双增双提”工程,构建“1+3+10+N”发展新格局,投入资金5.2亿元,撬动社会资本10亿元,新增设施栽培5.7万亩,改良“沾冬2号”3.3万亩,带动冬枣产业由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,2022年沾化冬枣产业产值突破50亿元,枣农人均收入增加2000元,实现了产业增效,枣农增收。
人才队伍更加壮大。强化科技人才引进,本土人才培养,特殊人才利用,引进科技研发团队5个,引进刘孟军、周广芳等枣类高层次专家人才14人,培育本土种植能手1284人,开发“枣福”公益岗360个,集聚了各类人才,激发了产业活力,推动了乡村人才振兴。
文旅融合更加突出。深入挖掘冬枣文化特色资源,开展冬枣诗歌、书画、摄影等系列创作评选活动,注重枣木雕刻等山东手造产品传承,举办枣花节、冬枣节等大型节庆活动。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,提档升级国家4A级景区——滨州市沾化冬枣生态旅游区,新建美食餐饮区、休闲垂钓区、网红直播区等多个休闲娱乐场所,带动周边枣农增收。
生态环境更加优化。坚持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理念,加快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,高效推进以农业防控、生态调控、理化诱控和生物防控为主的绿色防控技术集成应用,冬枣绿色防控实施面积26.5万亩,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34.5%,病虫害综合防控效果达到88.2%,实现了生态环境持续向好,产业转型向绿而行的良好局面。
组织基础更加坚实。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,大力推行“党支部+合作社+基地+农户”模式,发展党支部领办冬枣合作社126家,流转土地3.1万亩,惠及枣农5万人,枣农收入同比增长约30%,村集体增收5万元,全区10万元以上村达到60%以上,实现村集体经济和村民收入“双增收”,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和凝聚力“双提升”。
2023年,沾化区将以更高站位、更实举措、更强担当,按照“1234”工作思路,即:以打造一个百亿级产业集群为目标,依托生产、经营两个主体,聚焦品种、设施、标准三项重点,以生态、数字、品牌、电商四个要素赋能沾化冬枣产业高质量发展,助推乡村全面振兴。具体工作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实施。
实施“双增双提”强基础。持续实施“双增双提”工程,新增冬枣大棚3万亩,改良品种2万亩,推动产业转型升级;在每个乡镇(街道)建设冬枣数字农业示范园1处,创新驱动冬枣产业数字化转型;广泛收集全国枣类资源,建设“枣种质资源库”,对组培室提档升级,开展离体种质资源保存,为推动沾化冬枣产业高质量发展筑牢种业根基。
强化生产管理提品质。扎实开展技术培训。通过专家教、枣农讲、线上推等方式,组织专业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广泛开展培训,切实转变枣农观念,提高管理水平,线下开展冬枣技术培训100场,线上推送技术指导20篇。全力破解发展难题。聘请高等院校、科研院所专家人才,结合本地技术人员共同研究破解冬枣“卡脖子”技术难题。特色化示范园建设。按照“新品种改良、新模式栽培、新技术应用”的发展方向,在全区建设10处科研示范基地,进行品种改良、树形改造、绿色防控、肥力提升等方向的对比试验,形成可复制、可推广的现代种植模式,引领产业现代化发展。
聚焦经营方式促转型。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模式。持续推广“党支部+合作社+基地+农户”模式,并引导合作社实行“五统一、一自主”的管理机制,由党支部合作社组织统一技术、统一农资供应、统一收购、统一品牌、统一销售,枣农按照标准化指导自主种植,实现村集体和枣农“双增收”。强化品牌宣传。以冬枣为主题,举办大型节庆活动,提升城市形象,扩大沾化冬枣知名度;依托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项目,聘请专业品牌宣传团队,制定品牌宣传方案;赴重点城市进行宣传推介,进一步扩大宣传范围。创新销售方式。在稳定国内市场的同时,继续做好冬枣出口的文章,在出口新加坡、泰国、马来西亚、美国等海外市场基础上,力争突破欧盟、日韩等境外市场。强化电商培训,深入发掘和培养电商人才,利用“网红经济”推动直播带货产业发展,拓展电商销售渠道,2023年电商销售占比达60%以上。
优化产业链条蓄后劲。重点引进冬枣深加工、包装、物流等相关产业项目,提高产业附加值。继续培育尚亿食品、鸿腾食品等加工企业,2023年,消化非商品果5000吨,为枣农提供兜底服务保障。引导冬枣加工企业与农业高等院校、科研院所的合作,促进冬枣加工产品研发,年内创新研发冬枣加工产品3种,增加产业附加值,激活产业发展活力。
新时代启航新征程,新使命呼唤新作为。下一步沾化区将持续紧抓乡村振兴战略机遇,深化冬枣产业融合,赋能乡村振兴,全力推进冬枣产业提质增效,促进农民增收致富,奋力谱写沾化冬枣产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。